在全球化贸易日益频繁的今天,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影响交易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因素。一桩看似简单的货运纠纷,实则映射出国际贸易中潜藏的法律风险与合规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 真实的跨国货运案例,探讨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如何强化风险管理与合规意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
案件基本情况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ase
哈国公民 阿某,是从事国际物流运输行业的货运司机,其接受中国公民唐某委托从中国境内卡森仓库运输一批羊毛进入哈国,口头约定进出口相关手续及各项费用均由中国委托人负责承担。
但在出海关时,经哈方海关检验该批货物未达到通行标准,被哈国拒绝进入,哈国公民阿某只得将货物运回中国境内卡森仓库。
唐某 并未妥善处理货物将货物卸下,也没有办理海关的通关手续,导致阿某无法回国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多方寻求帮助无果后,寻求律师帮助诉至法院。
要求唐某依法履行办理车辆的清关手续义务,支付约定运输费以及车辆停运期间的停车费用及误工费并承担主张权利产生的翻译费、律师费及诉讼费用。
案件办理情况
Case handling status
因本案的案件发生地在中国境内霍尔果斯,本案被告是中国人,最终确定案件管辖地法院为霍尔果斯市法院。
该案件作为霍尔果斯市法院第一起典型涉外案件,在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公开审理,由合议庭中的哈语法官担任主审,翻译员全程参与。
该案件当事人未签订书面的运输代理合同,且涉及国际货运、海关通关、物流等专业领域,比较复杂。面对这种情况,律师团队花费大量精力收集和组织证据,通过原告将哈国证人带到国内,邀请翻译人员、公证人员,通过录音录像方式固定书面证据及证人证言;同时走访卡森仓库、联系海关收集相关证据。该案件最终在原告举证充分的情况下,全部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案件带来的启示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the case
一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一)应重视书面合同的规范性与细节
在国际贸易中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在国际贸易中签订书面合同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法律化、标准化的约定,为交易双方提供确定性、可执行性和风险控制保障。通过书面合同可以将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如交货时间、质量标准、付款方式)以文字形式固定,避免因口头承诺的模糊性产生理解偏差,明确风险承担主体,防止争议发生时互相扯皮。例如:合同中明确使用“CIF术语”,即表明卖方需承担运费和保险费,避免运输责任推诿。
同时,书面合同是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等国际规则的前提,在CISG规则中有94个缔约国,此规则允许口头合同,但也有部分缔约国如中国声明保留,不同意用书面以外的其他形式订立、修改和终止合同。因此口头协议可能因不符合形式要求而无效。
综上,在国际贸易中,书面合同不仅是法律文件,更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它通过规则前置化,将复杂的跨国交易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条款,帮助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规避“灰色地带”,实现安全、高效的合作。
(二)应树牢国际规则意识与合规意识
加强国际规则意识与合规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保障交易安全的核心策略,也是全球化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在国际贸易中要熟悉目标国法律与流程,或者说要有熟悉目标国法律与流程的工作人员,通过国内律师联合目标国律所负责跟踪目标国法律动态(如美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同时制定内部合规手册,明确禁止性行为(如行贿、洗钱)和应对流程,定期审查供应链、贸易伙伴背景(如是否涉及制裁实体清单)。唯有将合规融入企业基因,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行稳致远,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御”,转向“规则主导者”。
总体来讲,国际贸易涉及多国法律(如海关法、税法、进出口管制等),企业需提前了解并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和行业标准,还应特别注意当地社区的民俗习惯,避免因合规问题导致货物滞留或罚款。第二要充分利用并明确约定国际纠纷解决机制。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能够提高争议解决的效率,降低跨国诉讼成本。
(三)应强化风险管理与证据留存
在国际贸易中,强化风险管理与证据留存是保障交易安全、降低损失的核心手段。
1.在强化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分析交易对象国政治、法律、汇率波动(如新兴市场货币贬值风险)、供应链稳定性等。利用合规数据库筛查交易对手,避免与受制裁实体合作。同时在合同条款设计时明确约定不可抗力范围(如战争、疫情)、价格调整机制等等。
2.在证据留存方面。首先要尽量全流程书面化。国际贸易中所有沟通记录(邮件、聊天记录)、货运单据(提单、装箱单、报关单)均需妥善保存,作为纠纷时的关键证据。第二是电子证据固定化。可通过加密云存储实现跨国团队实时调取证据,防止本地数据丢失,必要时使用第三方存证平台固化邮件、聊天记录,确保电子证据法律效力。针对海外法院证据形式要求进行研究,关键证据(如网站截图、沟通记录)可进行涉外公证。
国际贸易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与证据留存视为“生存技能”。通过制度设计、技术工具和专业协作,企业不仅能抵御风险,还能在争议中掌握主动权,最终实现“风险可控、损失可防、权益可维”的稳健经营目标。
二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在国际化法律服务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律师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需从知识体系、实务技能、技术赋能、资源网络、思维转型五方面突破,构建“专业+商业+技术”的复合竞争力。
(一)提升国际化法律服务能力
律师需熟悉国际贸易法、国际私法、跨境争议解决规则(如《纽约公约》),并掌握国际仲裁和诉讼程序差异,特别是掌握《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20)、WTO规则、RCEP/CPTPP等区域协定。同时处理涉外案件时需克服语言障碍,例如本案中的中哈双语需求,并理解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和法律实践,避免因文化误解影响案件处理。
(二)强化国际化实务技能
律师需精准掌握目标国语言的合同起草技巧,至少要精通英文合同起草技巧,理解不同法域商务习惯,细化协调中国律所与目标国律所的分工,同时要对地缘政治具有敏感性,建立地缘政治危机响应机制。
(三)技术赋能法律服务质量
律师需熟练应用法律科技工具。能够利用Westlaw、LexisNexis、威科先行等平台,快速定位多国判例与法规更新,充分运用区块链与电子证据等手段,为客户精准画像,定制个性化跨境合规方案。
(四)搭建目标国协作网络
与海外精品所建立案源推荐协议,共建多语言法律文件模板库,在目标市场设立联营办公室,聘用当地注册律师。
(五)进一步转变思维模式
对目标市场行业进行深入研究,补充财务知识,培养商业洞察力,实现从“法律专家”到“商业伙伴”的转型。
我们可以说,律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升是“专业深度×全球广度×技术速度”的乘积效应,未来顶尖国际律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客户商业目标的安全通行证,在复杂跨境生态中扮演“风险导航者”与“价值创造者”双重角色。
从一个简单的货运纠纷小切口,可以映射出国际贸易的大视角。对企业来讲,需将法律合规与风险管理融入国际贸易全流程,避免“重商业、轻法律”的短视行为。对律师来讲,应主动适应国际化需求,从单一法律顾问转型为跨境综合服务提供者。只有通过规则前置化、服务精细化、协作全球化,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全球化贸易,才能护航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效降低风险并维护合法权益。
律 师 简 介